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技术服务

新型电力系统

2023-01-30 17:07:03   点击:

新型电力系统

1.国内各方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认识

    (1)总信息师孙正运——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推动电源侧清洁化、电网侧智能化、用户侧电气化,加快以电力为中心的清洁低碳高效、数字智能互动的能源体系建设。

   (2)国家电网——

    从内部电气特征方面来看,新型电力系统将由高碳电力系统向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转变,由以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向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转变,由确定性可控连续电源向不确定性随机波动电源转变,由高转动惯量系统向弱转动惯量系统转变。从外部表现形式方面来看,新型电力系统将通过广泛互联互通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进,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将使得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领域、各环节整体智能化、互动化,虚拟电厂、抽水蓄能电站、多种形式的新型储能、电力辅助服务等将让电力调度和源网荷储互动更加灵活智能,安全智能可控的技术手段成为交流电网与直流电网、电网和电源协调发展的关键保障。

   (3)南方电网——

    绿色高效:新能源将成为新增电源的主体,并在电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终端能源消费"新电气化"避程加快,用能清洁化和能放水平显著提升;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

    柔性开放:电网作为消纳高比例新能源的核心枢纽作用更加显著;储能规模化应用有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数字赋能:数字与物理系统深度融合,以数据流引领和优化能源流、业务流。

    (4)周孝信(中科院院士)——

    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构建以新一代能源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应包括以下特征: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发电量占70%~80%以上),骨干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结合,主干电网与局域网、微网结合。

    (5)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新型电力系统是从单一电力系统向综合能源系统演变。从确定性系统演变为强不确定性系统,包括电源端、负荷端、电力潮流的不确定性;从机电装备主导向电力电子装备主导的演变:新能源的并网、传输和消纳在源-网-荷端引入了更多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呈现显著的电力电子化趋势问题。电力系统基本特性将由旋转电机主导的机电稳态过程为主演变为电力电子装备的电磁暂态过程为主。


2.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

    (1)清洁低碳

    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生产侧实现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消费侧实现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

    (2)安全可控

    新能源具备主动支撑能力,分布式、微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大电网规模合理、结构坚强,构建安全防御体系,增强系统韧性、弹性和自愈能力。

    (3)灵活高效

    发电侧、负荷侧调节能力强,电网侧资源配置能力强,实现各类能源互通互济、灵活转换,提升整体效率。

   (4)智能友好

    高度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实现对海量分散发供用对象的智能协调控制,实现源网荷储各要素友好协同。

   (5)开放互动

   适应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多元负荷大规模接入,与电力市场紧密融合,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充分竞争、主动响应、双向互动。


3.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电力系统异同


\

    (1)从发电侧形态上看,将从以火电为主转向以风、光等新能源发电为主。特征变化方面,从高碳电力系统变为低碳电力系统、从连续可控电源变为随机波动电源。

    (2)从电网侧形态上看,将从单一大电网演变为大电网与微电网互补并存。特征变化方面,从刚性电网变为灵活韧性电网、电网数字化水平从低到高。

    (3)从用户侧形态来看,将从电力消费者转变为电力“产消者”。特征变化方面,从静态负荷资源转变为动态可调负荷资源、从单向电能供给变为双向电能互济、终端电能替代比例从低到高。

    (4)从电能平衡方式上看,将由“源随荷动”转变为“源网荷储”互动。特征变化方面,从自上而下调度模式变为全网协同的调度模式、从实时平衡模式变为非完全实时平衡模式。

    (5)从技术基础形态上看,将从以同步机为主的机械电磁系统变为以同步机和电力电子设备共同主导的混合系统。特征变化方面,从高转动惯量系统变为弱转动惯量系统。


上一篇:新《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下一篇: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磁集成电感设计

河南煦雨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18030830号-1